楊誠嘉


我是誰?

醫生還是顧問?

快而準的婦產科醫師

用心傾聽的泌乳顧問

每天進診間,我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:
今天我是誰?

醫師的養成就是被訓練成快速準確地找到問題,對症下藥,解決問題。在婦產科門診,我很樂見一些病人帶著諸多疾病相關问题來問我,說明他有做功課,也重視自己的身體,我都會耐心地一一解答。但大部分病人來找我無非是想要知道:我怎麼了?該怎麼辦?我就會用最簡單的用詞,精確明瞭地解釋給他們聽,通常能15分钟內解决的,我不会拖到20分钟。

當我的診間將走進一位需要諮詢的哺乳媽媽時,我會下意識地調低我的座椅,並快速地整理一下桌面,關掉電腦屏幕,將我的全家福放在較醒目的位置。一切準備就緒,便請媽媽進診間。
諮詢中,我大部分的精力會放在"傾聽",給媽媽最多的回應是「嗯」、「嗯…」,也會加上肢體語言:點頭,微笑。
在我早期接觸泌乳咨詢時,當媽媽說出自己的問題,我的「醫師腦」會快速運轉,各種診斷(心因性奶量下降,石頭奶,乳腺炎);各種處置(放鬆心情,抗生素,針筒抽吸)就在嘴邊,幾乎要脫口而出。但我時刻提醒自己身份的轉換。泌乳顧問要以聆聽為主,耐心地抽絲剝繭,幫媽媽們釐清她們的真實想法及困境。
漸漸地,我也開始適應諮詢過程中"馬拉松式"的沈默,我會靜靜地等待。
但有時我會希望媽媽多說一些,能讓我更了解她的心境。所以我常常問媽媽:「這部分,媽媽可以再多分享一些嗎?」「媽媽你怎麼想?」。只要她們願意告訴我她們的想法,我就會有解題思路,與她們探討這些想法的可行性,如何具體操作,或幫她們想一些小撇步。
祐冉是最近來找我諮詢的哺乳媽媽,她雖然在家工作,但實在太忙,都顧不上吃飯,更別說補充水分,擠奶也無法定時;她的奶量兩週內驟降100cc。諮詢時我問她持續哺乳的意願,祐冉表示還是很想哺餵母乳。
那我繼續問「媽媽,我知道你可能沒辦法3小時擠一次奶。那你覺得你能做到一天至少擠6次奶嗎?」
「喔,那我可以在沒那麼忙的時候2-3小時擠一次;忙起來可能會4-6小時才擠一次。一天至少擠6次奶就對了。」祐冉想了想說道。
「媽媽可以試試看喔」我回道。
「那我經常忘記喝水,該怎麼辦?」祐冉繼續發問。
「祐冉愛喝飲料嗎?」我問
「超愛的!」她的眼睛都亮了。
「那如果每次擠奶時,放一杯300cc的熱飲在你手邊,擠奶前喝,或邊擠邊喝,你覺得你做得到嗎?」
「嗯…好像可以欸」祐冉頓了頓說道
「最好是喝溫熱的水啦」我補充到。

我戳中了你的淚點,還是累點?

在泌乳諮詢中,我最常問的一個問題「媽媽,你願意跟我分享一下你最近的心情嗎?」。
通常我會等到兩種"沈默"。
一種像是我戳中了她們的淚點,很多媽媽會無聲地流淚,或開始細聲啜泣。這樣的沈默常常會持續3-5分鐘。我會靜靜地等待,把時間留給她們。
另一種,媽媽則是目光呆滯,像是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,突然卡頓。等她們回神過來,跟我分享:剛剛腦海中像放電影一樣,把最近發生的事過了一遍。我疲於餵奶、帶娃、做家事,忙到沒時間關心自己,更別說停下來覺察一下自己的心境。心情是好是糟?一下子說不上來了…

媽媽,你畢業了!

記得5年前的一天,我看完最後一位門診病人,準備離開。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兒,敲門進到我的診間。
「誠嘉醫師,我是允謙媽媽。」媽媽上揚的聲調,獨特的嗓音讓我覺得熟悉。
「喔~我記得妳,允謙媽媽。你來找我諮詢,說每次餵奶後乳房疼痛,寶寶也很難哄」我想起她了。
「對啊,誠嘉醫師,你當時陪我聊了整整2小時,要我多帶寶寶出去,別悶在家裡,還建議我調整寶寶的作息。我調整心態後,奶餵得越來越順利。現在寶寶1歲半了,全親餵,我還打算餵他到2歲呢」她說得停不下來。
「今天我帶允謙來健兒門診,看到有你的診,就忍不住要來找你。」她接著說。
「謝謝你來找我,告訴我你們的近況。我感到很欣慰」我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悅,站起身接著說「允謙媽媽, 恭喜你,你畢業了!」
整個診間頓時沸騰了,掌聲,笑聲此起彼伏。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